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大肉和酱油蛋



中学那会,风声雨声猪叫声,声声入耳,虽然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猪叫声没有了,我想或许是上课太无聊,猪叫声便成了很大的娱乐消遣,所以除了好学生,都沉浸其中,聊以谈资,并津津乐道.当时没仔细观察,我猜很可能是老师脸上挂不住,经过交涉,猪叫声最后是变成了牛叫声,那些养猪的被迫改成养牛,养牛的一定很喊冤.

学校食堂虽然开了几个窗口,但因为经常是排"一字形"队,并且打饭师傅还要检验打饭的票子(主啊,原谅我吧,我曾经伪造了一些票子),左看右看右看左看,最后终于:放下,转身,打饭.(那个纸头那时候还真是不得了,是实际交易的通用货币,学校一公里范围内的店家小贩卖糖葫芦的羊肉串的工厂里的食堂老大娘全都认可.一时间真个是什么什么纸贵).打饭去的完了,别的菜都差不多了,就剩大肉和酱油蛋(硬的像石头的蛋),于是只好选择大肉,其实只是注重质量―――物质的重量,那时食欲大,怎么吃吃不饱,(现在变是:不吃不饿)赖说,好歹肉食动物.

新浜大肉闻名不如亲见,出了名的,还有酱油蛋,(标准的称呼茶叶蛋吧,反正他们从来不放茶叶,从来只是酱油)那个说话漏风的老师老说新浜特产大肉新浜特产茶叶蛋,一直听一直听,也觉得的确如此了.心里也挺乐和,至于乐和个什么,自己也不知道.说那话的初衷大概是,某学生向校长反应,饭菜太差,以至于无心学习,成绩不振.校长一听,这个责任担的不值,马上动员开会,至于后来到底怎样,我没什么印象了.

说出名,其实原因是,大肉卖不掉,只好一直煮啊煮啊的,从星期一煮到星期三,再卖不掉,煮到星期五.这肉大概就算煮出了境界来了,那些油水基本都煮了出来了,那些瘦肉也变得松软富有弹性;而酱油蛋天天这样煮着就越煮越硬了,都可以砸死狗了,要酱油蛋的我都怀疑其动机是为了培养特殊兴趣爱好来着.还好学校的门卫老头那时不养狗.

"新浜大肉,松江一绝""酱油蛋砸死狗",当然,都知道这些都是笑话,那些日子贫乏生活的一些调料罢了.
只是再没机会吃那样的大肉了,现在都应该变得很好了吧.那时的肉也确实挺便宜,现在肉价疯了.

没有评论: